查看原文
其他

北大教授戴锦华推荐!寒假给孩子看的50部电影

北京大学 2021-03-03



50部给孩子的电影


战舰波将金号

淘金记

夏伯阳 / 恰巴耶夫

大路

爱德华大夫

偷自行车的人

一江春水向东流

雨中曲

东京物语

红气球

野孩子

士兵之歌

大闹天宫

伊万的童年

小兵张嘎

被盗的飞船

2001:太空漫游

小孩与鹰

空山灵雨

蜂巢精灵 / 蜂巢幽灵

柏林苍穹下

这里的黎明静悄悄

罗赛塔

远山的呼唤

三傻大闹宝莱坞

E.T.外星人

城南旧事

童年往事

狗脸的岁月

何处是我朋友的家

龙猫

天堂电影院

阿甘正传

简·爱

情书

攻壳机动队

心灵捕手

小鞋子

中央车站

楚门的世界

雨水危机

秋菊打官司

美丽人生

哈利·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

那年阳光灿烂 / 我的朋友马丘卡

机器人总动员 / WALL·E

浪潮

钢的琴

小偷家族

流浪地球


(以电影上映时间为序,上下滑动查看更多)

编者按


又是一个伴随着疫情的寒假

学生离开校园,回到家中

读书、作业之余

如何充实假期时间充电学习?

电影,就是个不错的选择


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

近日在首都教育的《师说》栏目中

探讨讲述了“电影美育”

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认为的好电影

自己去体验

在电影中进行一场思想的风暴


不久前,戴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

《给孩子的电影》

这个寒假,一起打卡

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电影片单



点击视频,听戴锦华教授谈给孩子怎样的“电影美育”


电影在美育的范畴内


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戴锦华教授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史论、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。北大,她被学生尊称为“戴爷”,她的课座无虚席,学生们愿意排队两小时但求一座,戴锦华老师还被媒体评价为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的电影评论者。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可以被用作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记录工具:它不仅实现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——让形象与记忆战胜时间,超越死亡,而且成为了一位最真实而客观的人类行为及历史的目击者。



戴锦华教授在电影评论领域出了十余部专著,在网站上评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《雾中风景》《电影批评》《隐形书写》《昨日之岛》等更是被译为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、日、韩文出版,无数电影业内人士和电影学子视为圭臬,每一本都值得细读。



戴锦华教授指出“银幕如镜”,即我们面对着银幕影像的某些时刻,间或会混淆了真实与幻象、自我(观众)与他人(银幕上的角色)。“我们沉湎于这样的时刻,犹如一个坠入美妙的白日梦中的人。而经由学习,我们将不仅能入梦,也能释梦,我们徜徉镜城,也随时可以碎镜而出。”


电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之一,而且可以独到地处理高深、幽隐、玄妙的人类命题与境遇。在戴老师看来,电影作为一种美育,最重要的是提高视觉敏感性,强化视觉的记忆。给孩子介绍一部好的电影,如同一本好的书籍,能够提供美和养料。


进入电影的世界,就是进入视听时空语言编织并且展现的过程,是电影的美和电影讲述得以达成的过程。戴锦华教授认为,观看电影是一场思想上的风暴,体认到艺术与生命高度的相互内在,去触碰广阔的人生。



不久前,戴锦华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:《给孩子的电影》。在世界范围内,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,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。在编选过程中,戴锦华跳脱出“横”的地理空间,以“纵”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。


戴锦华教授在为本书选择电影的时候,按照电影史的线索,以美学的、艺术的成就作为第一参照;考虑到导演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,本书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重要的导演;同时,考虑到电影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,戴锦华教授尽力在更多的国家、风格和电影艺术的追求上选择影片。从在这个意义上说,戴锦华教授认为:它是一本“给孩子的电影”还是“给成年人的电影”,并没有本质的区隔。


 部分电影清单


《小兵张嘎》

《城南旧事》

《伊万的童年》

《龙猫》

《小鞋子》

《哈利·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》

《流浪地球》

《钢的琴》

《机器人总动员》

《阿甘正传》

《天堂电影院》


在这本书的序言中,戴锦华教授回忆:“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读《基督山伯爵》,牢牢地记住了一句与起伏跌宕的情节没什么大关联的话,大意是:读五十本精选的书,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。后来,我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,在几乎心醉神迷地“沉迷”在电影资料馆里观看电影史著名影片之后,深深地体认到:看五十部精选的电影,如果尚不足以改变你的人生,也一定会充分地富足你的生命



优秀的电影会是一座心灵的影像馆,世界的微缩图,艺术与社会、美与智慧、历史与此刻、洞察与悲悯、批判与反思的所在。那会是一笔精神财富,它无法变现,但一经拥有,永难剥夺。


戴锦华教授认为,电影必须直面现实,介入现实,坚信其必须对现实有所承担,与此同时,电影必须寻找重新与现实对话的方式。她坚信“有很多优秀的电影,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、用心灵去体认的。常常正是这样的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、启迪我们的智慧,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。”


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


戴锦华教授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。“对我来说选择中文系是没商量的一件事,不会考虑其他的专业。”戴锦华教授深情回忆道:“那时候从家里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条两边都是麦田的白杨树大道,我当时对北大的全部想象,就是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,走出城区,进入北大。”


1970年代末,严家炎、孙玉石、谢冕、费振刚等与学生们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(后排右一为戴锦华)


北大中文系悠久的学术传统对戴锦华教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也让她自觉衔续着精神火种,交相辉映着星空与前路:“北大中文系的四年奠定了我生命当中的一切。其实我觉得,与其说是那些具体的课程以及受的专业训练,不如说是北大的校园氛围和老师们整体的形象,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榜样和不可逾越的标杆。”


戴锦华教授于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,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,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。199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,后来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。


2007年,戴锦华在课堂上


作为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,戴锦华教授充沛的授课激情、丰富的知识体系深深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学子们,妙语奇趣、灵思飞扬,戴锦华教授的课总是一座难求。身为人师,她致力于两方面的追求:“第一点是与学生分享问题,分享那些无解的问题——尚未被提出、尚未被解答,甚至被宣布为不可能有答案的那些问题。第二点,我一直希望对问题的分享同时是对思想能力的共享和培养。”



2019年,戴锦华与学生们在一起(左起第二为戴锦华)


戴锦华教授指出,学术制度自身越来越自动有效地完成格式化培养,即一般的学术生产能力和教学程序的习得,一个老师最多扮演的是功能性的调节角色。“但是我想,如果我们仍然有一个现代版的薪火相传,或者说师徒承续的话,我仍然坚持认为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。


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


《北大师说》戴锦华篇


戴锦华教授跨越了电影研究、文化研究、女性主义、第三世界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。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,戴锦华教授说:“迄今为止我全部的学术动力都必须有某种现实的触动,尽管最后我在触动之下处理的问题未必一定是现实问题,可能选择一个相对历史的切入角度。如果我所处理的问题不与在现实当中的问题形成互动,就没有动力去推进和完成。”


2016年,戴锦华公共演讲


戴锦华教授称自己“是个非常幸运的人”。“我生命最好的年华遇到人类社会最好的年代。在我年轻的时候,世界刚刚度过了极度动荡、急剧变革的时刻,但我们变革世界的勇气和信念仍在,世界的未来是开放的,它和我生命当中最好的年华相碰撞,给了我们太多的、前辈和后来者都没有的历史机遇。”而另外一个幸运是关于戴锦华教授个人的:“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。所以,我整个学术工作的内在性是因为学术不仅是我的工作方式,也是我的生活方式;不仅是生产方式,也是赢得快乐和创造快乐的方式。”


将学术过程化为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,常存对人类与世界的关怀,这是戴锦华教授的初心,也是其始终保持学术激情的奥义所在。


人物简介




戴锦华,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,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


主要从事电影、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。中文专著有《浮出历史地表——现代妇女文学研究》(合著)《雾中风景——中国电影文化1978-1998年》《电影批评》《隐形书写——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》《涉渡之舟——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》《昨日之岛》《性别中国》等十余部;英文专著有Cinema and Desire(1999), After The Post-Cold War(2018)。


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、日文、德文、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。曾在亚洲、欧洲、北美、南美、非洲、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。



更多精彩


听北大老师戴锦华对你说


我以热血暖凉山


此间雪落,北大上新!


G405次列车上救婴儿的北大学生找到了!




来源:首都教育、受访者

视频:首都教育、北京大学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

编辑:隋雪纯

排版:文婧

责编:以栖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